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环的节点非均匀分布分簇算法
孙超, 彭力, 朱雪芳
计算机应用    2017, 37 (6): 1527-1531.   DOI: 10.11772/j.issn.1001-9081.2017.06.1527
摘要1151)      PDF (777KB)(565)    收藏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中基于环的节点非均匀分布网络模型下的能量空洞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环的节点非均匀分布分簇算法(RCANND)。该算法在节点非均匀分布的网络模型下,通过每环的能耗最小化,计算每一环的最优簇首数;通过节点剩余能量、距基站距离以及与邻居节点的平均距离计算簇首选择度。在簇内以簇首选择度序列表进行簇首轮转,降低分簇次数,提高网络能量的利用效率。对提出的算法进行仿真对比实验,仿真结果表明,相同半径、不同分布模型下节点的平均能耗波动很小;相同分布模型、不同半径下节点的平均能耗波动也不明显。以网络中50%节点存活作为网络生命周期,在节点非均匀分布情况下,所提算法的网络生命周期比混合能量高效分布式不等分簇算法(UHEED)和轮转的混合能量高效分布式不等分簇算法(RUHEED)分别提高约18.1%和11.5%;在节点均匀分布模型下,所提算法的网络生命周期比基于分环的能量高效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RECR)协议提高约6.4%。所提算法有效均衡了不同分布模型下的能耗,有效延长了网络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数据中心网络拓扑感知型拥塞控制算法
王仁群, 彭力
计算机应用    2016, 36 (9): 2357-2361.   DOI: 10.11772/j.issn.1001-9081.2016.09.2357
摘要675)      PDF (819KB)(612)    收藏
针对数据中心网络(DCN)的链路拥塞问题,提出了一种拓扑感知型拥塞控制算法(TACC)。首先,根据广义超立方体拓扑多维正交和单维全连接的结构特点,结合网络流的最大流最小割定理,提出了拓扑感知地选取分布流量请求的不相交路径策略;然后,根据带宽需求自适应选取不相交路径;最后,利用已选取路径的剩余带宽为权重动态调整每条路径的流量分配比例,从而达到缓解网络链路拥塞、均衡网络负载和减轻目的节点侧数据重组压力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与链路关键性路由算法(LCRA)、多路径健忘路由算法(MORA)、最小割多路径路由(MCMP)算法和免拥塞路由策略(CFRS)相比,TACC算法在均衡链路负载和优化算法部署时间方面有良好的表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有效能量空洞避免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混合多跳路由算法
杨晓峰, 王睿, 彭力
计算机应用    2015, 35 (7): 1815-1819.   DOI: 10.11772/j.issn.1001-9081.2015.07.1815
摘要403)      PDF (753KB)(557)    收藏

针对在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分簇路由算法中,节点之间能量消耗不均衡容易引发"能量空洞"现象的问题,在研究平面和层次路由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有效能量空洞避免的混合多跳路由算法。首先,引入热点区域划分的概念对监测区域进行划分;然后,在分簇阶段,对热点区域外的节点采用非均匀分簇结构,融合簇内数据以减少流入热点区域的数据量;其次,对热点区域内的节点不采取分簇以降低区域内节点的分簇能耗;最后,在簇间通信阶段,通过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寻找同时满足相邻两跳间最大通信距离的最小化和最大通信跳数的最小化的最优传输路径,实现整个网络的能量消耗最低。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均表明,所提算法在能量有效性和能耗均衡分配方面都要优于基于增强学习的生命期优化路由协议(RLLO)和基于模糊理论的多层分簇式路由协议(MLFC),网络生存周期分别提高了20.1%和40.5%,可以有效避免"能量空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利用改进型遗传算法实现两路口交通灯控制
王巍 彭力
计算机应用   
摘要1914)      PDF (510KB)(1158)    收藏
随着汽车与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而增加道路和限制车辆已不是解决问题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如何在现有交通设施的条件下解决交通问题才是需要考虑的。作为整个交通网络最小研究单元的单个交叉路口,它的控制方法的研究是基础,但是却无法反映其他路口的控制对它产生的影响,即无法反映路口间的耦合关系,所以主要讨论两个交叉路口交通的控制。建立了两路口交通的优化模型,给出了目标函数以及约束条件,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开发出了两交叉路口的交通灯控制仿真软件,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